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,具有安全、方便、效驗、費用低廉等特點,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。但我們發現有許多患者不能長期堅持吃中藥,為什么呢?
據了解,患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顧慮。一是認為中藥有毒性。俗話說,是藥三分毒。雖說中藥的副作用相對西藥要小一些,但由于中藥的成分復雜,特別是多種中藥混在一起,很難說清其有效成分和不良反應成分,所以許多人擔心長期吃中藥帶來的副作用。二是中藥起效慢,療效不明顯。許多中藥起效比較緩慢,療效在短時間內顯現不出來,所以患者容易誤認為中藥的療效不好,導致過一段時間就換藥,甚至是換成西藥,以期取得更大的療效。三是煎煮中藥比較麻煩。很多醫生囑咐患者自煎中藥,而每天煎煮中藥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,沒有吃西藥省事。四是中藥太苦,難以入口。中藥口感一般都不太好,有的還比較苦,難以入口;相對于西藥的片劑、膠囊等,每次需要服用中藥的量都比較大,所以患者更喜歡選西藥而不是中藥。
筆者認為,若想讓患者長期堅持服中藥,醫院和醫務人員要加強宣傳,讓患者了解長期服中藥的好處。一是中藥的副作用一般可以忽略不計。雖然是藥三分毒,中藥確實有一定的副作用,但其大多來源于植物,只要正確運用,安全性不比西藥差,效果遠比副作用大,所以吃中藥是利大于弊。二是要把握服中藥的時間。大多數中藥一般在飯后30~60分鐘內服用,且需多飲水,這樣可以減輕中藥對胃黏膜的刺激。三是治病和調養要結合。俗話說得好,治病要三分治、七分養。在治病時應把治病和養病結合起來,身體才能得到全面的恢復。在治療時,要做到“能一不二,能中不西,能食療不藥療”。四是因人而異。中醫講究“整體調理、辨證施治”,用藥有“君、臣、佐、使”的合理配伍等,不同患者的用藥有別,且因時而異。
總之,只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、合理地使用中藥,注意加工、炮制及配伍,中醫大夫完全有可能減輕或消除中藥的副作用,得到患者的認可。
|